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国产视觉系统怎么竞争,以及国产视觉系统怎么竞争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国产视觉系统哪个品牌比较好
视觉系统的主要构成,一般分为 5 大部分:照明、镜头、相机、图像采集卡、视觉处理器。随着国内对视觉系统需求的增加,国产品牌SSZN的视觉系统技术从2D到3D不断进步,设备在应用上不断推陈出新,精度越来越高。
2、现在国内专业做机器视觉系统的企业规模如何?市场发展如何?
机器视觉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机器视觉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天准科技(688003)、美亚光电(002690)、精测电子(300567)、赛腾股份(603283)、矩子科技(300802)、先导智能(300450)、康鸿智能(839416)、劲拓股份(300400)等。
本文核心数据:机器视觉市场规模、机器视觉市场竞争格局、机器视觉市场规模预测
1、机器视觉行业概况
——机器视觉行业定义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来代替人眼做测量和判断的系统,它通过光学装置和非接触传感器自动获取目标对象的图像,并由图像处理设备根据所得图像的像素分布、亮度和颜色等信息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和判别分析,以提取所需的特征信息或根据判别分析结果对某些现场设备进行运动控制。
相比人类视觉,机器视觉在精确性、速度性、适应性、客观性、重复性、可靠性、效率性、信息集成方面优势明显。从具体参数看,机器检测比人工视觉检测优势明显:机器视觉检测比人工视觉检测效率高、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好,同时,工作时间更长、信息方便集成、适应恶劣环境。因此,在某些方面机器视觉能够代替人眼,更好的进行工作。同时,随着深度学习、3D视觉技术、高精度成像技术和机器视觉互联互通技术的持续发展,机器视觉的性能优势将进一步加大。
——机器视觉产业链剖析
机器视觉产业链的上游为光学设备等硬件和图像处理软件是机器视觉产业的基础;中游制造是机器视觉产业链的核心,分为设备制造环节和系统集成环节;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包装、人工智能、交通、医药、半导体、金属加工等行业。
机器视觉产业链上游为硬件造和软件,目前我国在镜头、工业相机等硬件和图像处理、算法等方面已经成熟,但目前国内仍缺少拥有完整产业链的机器视觉企业,这也导致了部分下游行业会选择拥有软硬件全套方案的外企康耐视和基恩士。
2、机器视觉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在中国,机器视觉应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引进。中国机器视觉在中国起步较晚,真正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还不到十年的时间,远远落后于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从2004年开始,本土机器视觉企业开始起步探索由更多自主核心技术承载的机器视觉软硬件器件的研发,多个应用领域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国内厂商陆续推出的全系列模拟接口和USB2.0的相机和采集卡,以及PCB检测设备、SMT检测设备、LCD前道检测设备等,逐渐开始占据入门级市场。随后众多机器视觉核心器件研发厂商不断涌现,一大批真正的系统级工程师被不断培养出来,推动了国内机器视觉行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
3、机器视觉行业政策背景:智能化和自动化促进政策支持机器视觉技术发展
中国对机器视觉行业的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自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持续颁布支持政策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为机器视觉行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不断引导和支持机器视觉技术的健康发展。
4、机器视觉行业发展现状
——机器视觉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GGII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65.50亿元(该数据未包含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1.77%,2014-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28.36%。结合2020年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经济环境,前瞻预计2020年行业增长率不会超过20%,2020年中国机器视觉行业市场规模约79亿元。
——机器视觉行业上市企业业务经营效益良好
本文选取了6个机器视觉行业相关的代表公司(天准科技、美亚光电、精测电子、赛腾股份、矩子科技、劲拓股份)来进行经营效益分析,仅供参考。
2017-2019年,部分上市企业机器视觉业务的平均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18年营业收入达到6.8亿元,同比增长32.84%;2019年由于贸易战、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的机器视觉业务平均营业收入为8.58亿元,增速降至26.13%。
2020年,机器视觉业务平均营业收入为10.24亿元,较2019年增长19.34%。长远来看,机器视觉行业上市企业的机器视觉业务营收整体的发展仍是向上的态势。
2020年,部分上市企业的机器视觉业务平均净利润为1.63亿元,毛利率为44.61%,在疫情的影响下,机器视觉行业的上市企业营业成本上升,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但机器视觉业务整体毛利率水平较高,说明机器视觉行业上市企业的机器视觉业务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
——机器视觉行业下游应用日趋广泛
近年来,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随着国内机器视觉技术与产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当前,机器视觉已渗入到电子、汽车、电池、半导体、包装、食品/药品等众多行业。其中,电子领域(特别是消费电子)是第一大应用市场,占比约达25%:其次是平板显示,占比为12.15%,与前几年多集中在电子、消费电子、平板显示的情况相比,机器视觉的应用领域明显拓展。
5、机器视觉行业竞争格局
——区域竞争:沿海地区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从机器视觉企业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8月,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机器视觉企业数量合计占全国总数的62.32%,说明我国机器视觉企业的分布是较为集中的,行业发展在沿海地区较为密集。
——企业竞争:天准科技和矩子科技展现出较强竞争力
机器视觉行业依据企业的注册资本划分,可分为3个竞争梯队。其中,注册资本大于3亿元的企业有先导智能和亚美光电;注册资本在1-3亿元之间的企业有:精测电子、劲拓股份、天准科技、赛腾股份和矩子科技;其余企业的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下。
从市场份额来看,根据企业机器视觉业务营收在机器视觉行业市场规模中的占比进行测算,2020年,在中国本土企业中,天准科技的市场份额较高,达到了12.2%,为当之无愧的工业视觉设备领域龙头;矩子科技和劲拓股份的机器视觉业务市场份额分别为2.6%和1%。
注:其他上市企业的机器视觉业务营收占比数据披露不够清晰,故未进行单独测算。上表中市场份额数据根据企业机器视觉业务营收占市场规模比例测算得到,仅供参考。
从产品应用领域来看,天准科技、矩子科技、先导智能、劲拓股份等企业的产品应用范围广泛;而精测电子、赛腾股份的产品应用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从销售布局来看,国内多数厂商在境内、境外均有布局,产品销售范围较广。
从企业机器视觉业务的竞争力来看,目前天准科技在行业的市场份额较大,其机器视觉业务占比达100%,专注于机器视觉设备研发,竞争力较强。此外,矩子科技的机器视觉业务竞争力也相对较强,其3D AOI设备的技术性能及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6、机器视觉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百亿元机器视觉市场有待挖掘
在政策支持和下游应用拓展的共同促进下,中国机器视觉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根据GGII预测,到2023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达到156亿元,2020-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46%左右。前瞻结合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在全球中的占比进行测算,保守预计到2026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与5G深度融合为机器视觉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机器视觉行业应用场景的不断延伸对行业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有针对性的需求,未来机器视觉行业将向着主动视觉、3D视觉、与5G融合、深度学习、嵌入式视觉等方向不断提升性能。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机器视觉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3、智能驾驶发展这么快,没想到核心零部件被“卡脖子”,怎么破?
本公众号文章均为《高工新 汽车 评论》原创,请勿擅自删减、篡改文章发布!
最近,一位企业负责人对《高工新 汽车 评论》称,要先活下去,才能看到曙光。
这是部分智能驾驶核心部件初创公司时下的真实写照。
在新四化的大趋势下,自主品牌车企已经快速响应并布局,国产核心零部件产业作为 汽车 工业的基石,同样不能掉队。
但《高工新 汽车 评论》从产业链多个领域了解到,而包括车载芯片、毫米波雷达等在内的国产核心零部件却遭到了外资巨头们的全面碾压。 (具体可查阅本号之前的文章)
同样的,今天要说到的智能驾驶最核心的前向视觉感知方面,这些外资巨头不仅技术领先,产品与系统经过量产验证,同样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这之前,《高工新 汽车 评论》已经有过多次类似报道,在我国 汽车 电动化的核心三电供应链中,目前仅国产锂动力电池真正崛起,电机电控已经失守;到了智能驾驶领域,包括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大部分被外资品牌所垄断,甚至卡脖子。
照此发展下去,核心零部件恐怕将成为中国 汽车 新四化转型的隐痛。
垄断
根据高工智能 汽车 研究院的数据来看,在现阶段的前向的ADAS辅助驾驶感知方案市场,外资巨头几乎处于垄断地位。
大家都知道, 汽车 要实现智能驾驶,必须先通过传感器(包括车载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感知车身周围环境。然后才能根据感知到的信息来做出决策,进而执行操作。
这其中前向的感知系统涉及到AEB、ACC等主动功能安全的执行,才属于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领域。
在解决方案上,目前主要是以视觉感知为主导,即以摄像头为主,辅以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器。
其中特斯拉就是以视觉方案为主导的代表,采用三个摄像头(鱼眼、正常和长焦)加一个 77GHz 毫米波雷达的传感器方案。
其中视觉方案存在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以外资巨头Mobileye为代表的单目摄像头方案路线;另一种便是双目摄像头路线。
高工智能 汽车 研究院的数据显示, 在国内的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前视感知方案供应市场,Mobileye依旧领先,大陆和博世位列第二,但依然有10%的差距。几大外资巨头将市场瓜分。
而在国内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前视ADAS方案一级供应商方面,1-4月大陆集团前装量产搭载量以36.06%占比排名第一,其余包括博世、安波福等占据了较大份额;另外国产供应商方面,恒润、福瑞泰克、易航三家进入前八位。
不过,《高工新 汽车 评论》了解到,在乘用车前装市场方面,依然是以外资巨头所垄断,至今还没有出现国产单目和双目方案装车量产的案例。
另外,今年1-4月搭载ADAS前视感知方案的新车中,采用单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1R1V)方案的比例比2019年有了明显提升;双目配置(2V、1R2V)占比也从去年的6.75%上升到10.4%。不过单目摄像头方案是绝对的主流。
这里简单通俗的说一下单目摄像头和双目摄像头的区别。
单目方案感知,要先识别目标再测算距离,就需要建立庞大的样本特征数据库,后期还要更新和维护。优势在于成本较低,对计算资源的要求不高,系统结构相对简单。
双目系统则无需先进行识别再进行测算,而是对所有障碍物直接进行测量,精度也比单目高。
双目系统的一个难点在于计算量非常大,对软件算法、计算单元的性能要求非常高。目前还有一大问题是成本要远远高于单目系统。
早在2016年日产 汽车 就在业内率先使用了单目摄像头来作为其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传感器,实现了LKA和ACC功能。如今单目视觉方案已经是主流。
但双目方案应用的更早,斯巴鲁开始与日立公司合作双目摄像头用在其新车型上。大陆、博世和奥托立夫等公司也有过相关 探索 。有消息显示2016年开始,包括奔驰、宝马、捷豹路虎等豪华品牌都在新车型上搭载了双目摄像头。
也有观点认为,双目的视觉方案精度和可靠性要更高,未来也会成为一种主流方案。
活下去
对于国产品牌来说,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活下去,二是寻找机会。
《高工新 汽车 评论》了解到,单目摄像头为基础的ADAS功能视觉方案中,Mobileye已经确立了其行业优势地位。而博世、大陆等作为Tier巨头,在前装领域具备供应链优势。
2015年前后,国内ADAS市场迎来了一个高潮期,各类产业相关公司爆发式诞生。
这些国内的初创企业们很清醒的认识到,在单目摄像头方案方面已经跟头部竞争者有太多距离,一时难以追赶。
所以希望走一条不同的技术轨迹,实现弯道超车。
上述也提到,在今年的前视ADAS方案一级供应商中,已经有恒润、福瑞泰克、易航三家入围前八名,说明国产供应商已经逐渐突围。但三家占据的份额明显落后于大陆博世安波福等外资巨头。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三家企业依然用的是Mobileye的单目方案。
而国产包括单目和双目的前向视觉系统方面,在乘用车前装市场依旧没有前装上车的案例。
“主机厂在筛选供应商时,首先考虑的是前装应用经验,是否有成熟的验证。”一位国内双目摄像头方案的企业这样表示。
国内企业大部分都是卡在这个环节。
前装量产方面,主机厂要求产品性能和质量需要符合车规要求,与车辆的各系统匹配能力,能通过主机厂的各项安全性能测试,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等等。
尽管国内ADAS供应商已经能提供成熟的预警功能方案,但涉及AEB等车辆控制安全的功能时,国产基本被排除在供应商名单之外。
因为涉及到这些前向主动安全功能时,主机厂为了保险起见,更乐意采用经过验证可靠的,成熟的方案,对于国产供应链,主机厂多数持谨慎态度。
因此这部分市场中,大陆博世等外资巨头作为Tier 1,不仅拥有关于视觉和雷达等方案的成熟供应体系。
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因为其掌握了刹车、转向等核心控制技术,在智能驾驶功能实现方面,大陆博世等巨头本身就拥有话语权。
基于此,国产视觉系统基本没有实力作为Tier 1直接与主机厂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除了安全性与可靠性验证方面,成本也是关键之一。
据《高工新 汽车 评论》了解到,外资巨头的单目视觉方案能报价到3000元以上,主机厂为了量产却不得不接受高价。
而主机厂对国产单目价格已经压在千元以内。即便是如此,主机厂依然不会轻易给国产品牌机会。
种种门槛横在面前,以初创公司居多的国产供应商处境可想而知。
一般来说,一套方案在装车量产前,大概需要5年的设计和验证周期,这对没有盈利能力的初创企业来说,能否熬过这个周期都是问题。
这些企业为了生存下去,会在一些细分市场发掘机会,例如后装市场、商用车或特殊应用领域等等。
而随着新能源 汽车 的兴起,纯电平台的产品越来越多,新造车企业兴起,都不再受制于传统、刹车系统等巨头的技术垄断,这或许也是国产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希望。
另外已经有部分自主品牌有意将国产供应商纳入,在一些辅助类功能方面切入。这对国产供应链来说,是难得的机会。
“只要有机会上车,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表示。国产品牌可以从一些细分领域入手,抓住机遇,国产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他还指出,国产零部件企业首先要沉下心做好自己的技术与产品,毕竟外资具体经过数十年技术积累和验证、产品迭代,优势是很难替代的,不能光想着走捷径。
同时业内也有一些声音,譬如国家在政策层面是否也可以进行一些导向。否则,在 汽车 新四化的趋势下,智能驾驶的核心零部件均被外资品牌所垄断,甚至卡脖子,我们的 汽车 工业还有明天吗?
国产视觉系统怎么竞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国产视觉系统怎么竞争的、国产视觉系统怎么竞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