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linux为什么磁盘分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linux为什么磁盘分区看不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Linux的磁盘管理
- 2、linux中的磁盘分区到底是怎么回事?
- 3、linux 分区的含意是什么,如何理解?
- 4、linux中的磁盘分区到底是怎么回事
- 5、Linux 磁盘分区详解
- 6、Linux下为什么要进行磁盘的分区
1、Linux的磁盘管理
Linux的磁盘管理是Linux管理员非常重要的必须技能,现在的Ubuntu,红帽。都已经可以使用LVM进行分区管理,也就是自动分配增长分区功能。看起来好像,不需要使用磁盘管理,磁盘可以自动管理。但是,我们的磁盘坏了,需要更新或者系统需要扩容,增加新的硬盘,这时候就必须要使用fdisk命令进行管理。本文就是针对fdisk进行管理的说明。
在Linux中要对磁盘进行分区,需要四步来进行(非常重要,不可缺少任何步骤):
1.对磁盘进行分区
2.内核重新读取新的分区表:执行命令
partprobe /dev/sd (sd 新建的磁盘分区,*是新建分时候对应的磁盘,如:sdc1,sdb2等)
本文使用sdb1来演示
3.创建文件系统,Linux支持很多文件系统,主要有ext4和xfs
mkfs.ext4 /dev/sdb1
4.挂载,将文件系统连接到目录结构中。
下面我执行上面的每一步骤:我假设新增磁盘
ls /dev/sd* ##查看新增磁盘
在下方输入n;
最后输入w进行保存(必须,否则会丢失,分区不成功。)
这样,我们的第一步完成。
现在,进行第二步
创建文件系统,首先格式化硬盘分区。
mkfs.ext4 /dev/sdb1 ##在这里注意,一定不能格式化sdb,要格式化的是sdb1.要是格式化sdb,那么sdb1就没有了,所以一定要注意。
1.手动挂载:重启后会失效,
mount 硬件所在目录 挂载点 (目录)。比如:
mkdir /mnt/user ###在/mnt目录下创建user文件
mount /dev/sdb1 /mnt/user ###将sdb1分区挂载到mnt文件下的user文件下。user文件下的内容全部存储到sdb1分区中。
2.永久挂载:就是将设备加到 /etc/fstab 文件中
vim /etc/fatab ###设置fstab配置文件
2、linux中的磁盘分区到底是怎么回事?
linux的分区和windows完全不一样,电脑中的第一快硬盘就是hda,第二快就是hdb=====
这一块硬盘再分区,可以有3个主分区和一个扩展分区,就是hda1,had2, had3,had4,其中had4是扩展分区,在使用中显示不出来,因为扩展分区下还要有逻辑分区,逻辑分区就要从had5开始了,基本上你是查不到had4的都是从had5开始,had6 ......
3、linux 分区的含意是什么,如何理解?
1、/分区。用于存储系统文件。
2、swap,即交换分区,也是一种文件系统,它的作用是作为Linux的虚拟内存。
在Windows下,虚拟内存是一个文件:pagefile.sys;而Linux下,虚拟内存需要使用独立分区,这样做的目的据说是为了提高虚拟内存的性能。
3、/home:是用户文件夹所在的地方。如果独立划分/home,即使Ubuntu不能启动,也可以用Live CD启动来取得自己的文件资料。
4、/boot:包含了操作系统的内核和在启动系统过程中所要用到的文件。
在很多老旧的教程中,都会让用户在/boot目录上挂载一个大小为100MB左右的独立分区,并推荐把该/boot放在硬盘的前面——即1024柱面之前。事实上,那是Lilo无法引导1024柱面后的操作系统内核的时代的遗物了。当然,也有人说,独立挂载/boot的好处是可以让多个Linux共享一个/boot。
其实,无论是基于上述的哪种理由,都没有必要把/boot分区独立出来。首先,Grub可以引导1024柱面后的Linux内核;其次,即使是安装有多个Linux,也完全可以不共享/boot。因为/boot目录的大小通常都非常小,大约20MB,分一个100MB的分区无疑是一种浪费,而且还把把硬盘分的支离破碎的,不方便管理。另外,如果让两个Linux共享一个/boot,每次升级内核,都会导致Grub的配置文件冲突,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不独立/boot分区仅仅占用了根目录下的大约20MB左右的空间,根本不会对根目录的使用造成任何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硬盘容量的增大,无法引导Linux内核的现象再次出现,这也就是著名的137GB限制。很遗憾,Grub是无法引导137GB之后的分区中的Linux内核的。如果你不巧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就要考虑把/boot独立挂载到位于137GB前方的独立分区中,或者索性就把 Linux的分区都往前移动,让根目录所在分区位于137GB之前。
5、/usr/local:是 Linux系统存放软件的地方。
建议把/opt,/usr或/usr/local独立出来的教程,基本上也是非常老的了。使用Ubuntu时,我们一般都是使用系统的软件包管理器安装软件,很少自己编译安装软件。而建议独立/usr,/opt,/usr/local的理由无非是为了重装系统时不再重新编译软件而直接使用早先编译的版本。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这个建议通常是没有意义的。
6、/var:是系统日志记录分区。
7、/tmp分区,用来存放临时文件。
建议把/var和/tmp独立出来的教程通常是面向服务器的。因为高负载的服务器通常会产生很多日志文件、临时文件,这些文件经常改变,因此把/var,/tmp独立出来有利于提高服务器性能。但如果你用Ubuntu是做桌面的,或从来不关心过系统日志这东西,就没有必要独立的为/var和/tmp挂载分区。
还有些老旧的教程中建议把Linux安装在主分区中,或在/boot下挂载一个主分区。事实上,这也是不需要的。Linux的所有分区都可以位于逻辑分区中。所以请放心的把Linux安装在逻辑分区中吧。
---
Linux的文件系统(分区格式)主要有ext3、ReiserFS、XFS、JFS等。同时Linux也可以读写使用FAT、FAT32和NTFS文件系统的分区。
Ubuntu默认的文件系统是ext3。
或许有人会告诉你其他文件系统会有什么什么优点,ext3会有什么什么不好,但如果你对文件系统并不了解的话,我的建议就是使用默认的ext3,默认的设置可能不一定是性能最好的,但对普通用户一定是最稳定最安全最适合的。
最大分区大小:ext3是4TB,ReiseFS是16TB。FAT32在Windows XP和Windows 2000里的最大分区是32GB;而Linux中的FAT32则可以支持到2TB。
最大文件大小:ext3是2GB-4GB,ReiseFS是8TB,FAT32是4GB。
---
如果你准备在硬盘里只安装Ubuntu一个操作系统的话,建议你采用三分区方案:
1)“/”分区:使用ext3文件系统;分区容量为10GB-15GB。
2)“swap”分区:用于交换空间。内存小于或等于 512MB,swap分区容量为内存大小的2倍;内存大于512MB的,swap分区容量等于内存大小。
3)“/home”分区:使用ext3文件系统;分区容量为“/”和“swap”以外的剩余空间
在linux系统中至少必须有两个挂载点(磁盘分区),分别是 / 及 swap ,其余是否要将其他的挂载点独立分割出来则视你的规划需求而定。可参考以下建议:
swap的大小约等同你的内存大小,或稍大
初次接触的新手或硬盘空间有限 Desktop的安装建议:
挂载点 装置 说明
/ /dev/hda1 可用空间 - swap大小后的所有空间
swap /dev/hda2 大约内存大小 建议至少512Mb
高级用户 Desktop的安装建议:
挂载点 装置 说明
/ /dev/hda1 15G
/home /dev/hda2 最大的剩余空间
/boot /dev/hda3 128MB左右
swap /dev/hda5 大约内存大小(建议至少512MB)
高级用户 Server的安装建议:
挂载点 装置 说明
/ /dev/hda1 15G
/home /dev/hda2 最大的剩余空间
/boot /dev/hda3 128MB左右
swap /dev/hda5 大约内存大小(建议至少512MB)
/var /dev/hda6 视服务器功能决定大小
安装Liunx Ubuntu磁盘分区的配置与建议事项就说到这里,有了以上的相关说明相信要将自己的硬盘规划好,应该不会是件难事啦。
Linux 规定了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占用 1 至 16 号码中的前 4 个号码。以第一个 IDE 硬盘为例说明,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占用了 hda1、hda2、hda3、hda4,而逻辑分区占用了 hda5 到 hda16 等 12 个号码。因此,Linux 下面每一个硬盘总共最多有 16 个分区。
因此 hda1- hda4 是主区的意思。 hda5以后是逻辑分区!!
4、linux中的磁盘分区到底是怎么回事
da1 hda2 hdb1 sda1 sda2
hd 指硬盘类型是hd(一般是ide的硬盘)
hda中的a是指ide硬盘的第一个硬盘
hda1中的1是指第一个ide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hda2中的1是指第一个ide硬盘的第2个分区
dhb1是指第二个IDE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sda1是指第一个sata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5、Linux 磁盘分区详解
Linux 系统中所有的硬件设备都是用文件的形式来表示和使用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使用某个硬件设备首先你就需要将其挂载到某个目录下面,通过对这个目录的操作来操作设备;如果不挂载,通过Linux系统中的图形界面系统可以查看找到硬件设备,但命令行方式无法找到。
并不是根目录下任何一个目录都可以作为挂载点,由于挂载操作会使得原有目录中文件被隐藏,因此根目录以及系统原有目录都不要作为挂载点,会造成系统异常甚至崩溃,挂载点最好是新建的空目录
磁盘也是一样的,磁盘的文件是存放在 /dev 目录下,磁盘设备文件的命名规则为:
常见的主设备号有:sd,hd;它们是代表的不同的磁盘类型: sd 代表的 IDE 硬盘, hd 代表的是 SCSI 硬盘
次设备号就是同一类型设备的次序,用 [a-z] 来表示, /dev/sda 表示第一块 IDE 类型的磁盘, /dev/sdb 表示第二块 IDE 类型的磁盘
磁盘分区编号,每一块磁盘都会被划分为多个磁盘分区(这个下面会介绍),每一个分区都会有一个编号,比如: /dev/sda1 表示这是该磁盘的第一个分区,以此类推
在 Linux 中,每一个硬盘设备都只能划分四个主分区;若是划分了一个扩展分区那最多可以划分三个主分区;可以表示为:
主分区加扩展分区最多只有四个;可以全部划分为主分区,也可以之划分一个主分区;但是扩展分区最多只有一个;扩展分区是不能直接使用的,还有进一步划分为逻辑分区才能使用;一个扩展分区可以划分为多个逻辑分区;
主分区的分区编号是:1,2,3,4;从扩展分区划分出来的逻辑分区的编号是从 5 开始,以次累加
这跟系统启动有关系;当你启动电脑时,首先就会加载 BIOS 信息,这里面包含了 Cpu 和其他硬件设备的信息;找到它计算机就知道怎么启动了
接下来,它会去找 MBR(Master Boot Record) ,也就是主引导记录;为了方便 BIOS 的查找,所以就会把它放在磁盘上第0磁道上的第一个扇区中,磁盘中每个扇区有 512 字节;虽然只有这么大一点,但是要存三部分信息:
磁盘分区表总共只有 64 字节,而每个分区信息占 16 个字节,所以就只能有四个主分区了
这应该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了,一开始只有四个分区,后来发现四个分区不够用,就引入了扩展分区,而扩展分区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它必须再划分为逻辑分区,逻辑分区的数量可以是任意多个。
对用户而言,主分区和逻辑分区使用起来没有任何的区别,同时还能够达到无限分区的目的
我想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再了解了之后才发现磁盘分区还是有很多的好处的。具体例子:
现在给你一个仓库,你打算存放快递,一开始你一股脑的把所有的快递直接放进去,等到别人来取快递的时候你就发愁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快递得找到啥时候啊
所以你打算开始分区管理,因为你代理了中通,圆通,百世等好几个快递,所以你打算按照不同的快递分为三个货架;
过一段时间发现同一种快递如果量大的时候还是会混乱;因此你又想了个办法就是按照日期给快递编号,然后按照不同的日期将货架分为多层,每一层存放某一天的快递,同时你又找了个表记录了每个分区快递存放的位置,这大大增加了存取的效率
磁盘分区的目的,
Linux 常见目录:
一般要是新手,可以只建立两个分区:
这种分区方式比较简单,如果只是测试可以用这种;要是想当成一个常用的系统,就需要更细一点划分了,常用的分区方案如下(假如有磁盘有100G):
6、Linux下为什么要进行磁盘的分区
一、先从整体上说说说分区的好处:
1.数据安全:
主要方面:只用一个分区,若遇到系统需要重装或者分区需要进行格式化等,原有的重要文件无法在本硬盘保留,而若提前进行了合理分区,则用户数据不会收到影响
次要方面,我们知道,同等外部条件下,读取越频繁,磁盘越容易受损,我们把读写频繁的目录挂载到一个单独的分区,可以把磁盘的损伤控制在一个集中的区域。
2.效率(针对目前常用的机械硬盘,固态硬盘方面还不太了解):
主要方面:分区将数据集中在某个磁柱的区段,当有数据要读取自该分区时, 硬盘只会搜寻相应区段,有助于数据读取的速度与效能的提升!
一、先从整体上说说说分区的好处:
1.数据安全:
主要方面:只用一个分区,若遇到系统需要重装或者分区需要进行格式化等,原有的重要文件无法在本硬盘保留,而若提前进行了合理分区,则用户数据不会收到影响
次要方面,我们知道,同等外部条件下,读取越频繁,磁盘越容易受损,我们把读写频繁的目录挂载到一个单独的分区,可以把磁盘的损伤控制在一个集中的区域。
2.效率(针对目前常用的机械硬盘,固态硬盘方面还不太了解):
主要方面:分区将数据集中在某个磁柱的区段,当有数据要读取自该分区时, 硬盘只会搜寻相应区段,有助于数据读取的速度与效能的提升!
另一方面,磁盘不同区域(内圈与外圈,)的读取速度是不同的,磁盘越大,差别越明显,通常将读写频繁的目录挂载到读取速度更快的区域(总体来说,是推荐外圈),不常使用和变更的数据放在稍慢的区域将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关于外圈与内圈,个人觉得比较简单清晰的解释:
外圈有更强的数据吞吐能力,即单个大文件读写速度更快。
内圈有更短的寻道时间,即多个小文件读写速度更快。
但就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用的硬盘而言,在系统启动方面,速度提升一倍带来的收益比寻道速度提升一倍带来的收益更大。(毕竟不能像固态硬盘一样将寻道速度提升几百倍而引起质变)
二、哪些是必要的:
关于Linux分区,根据系统的应用环境不同,必要的分区是有不同的,下面把一些比较赞成单独分区的列出来(按优先级排列):
1.根目录(/),必须挂载到分区!
2.家目录(/home):非常建议挂载的单独分区!
3./SWAP(交换分区/虚拟内存):根据本机内存决定
若本机实体内存较大,而且系统应用环境对内存需求不高(如本机内存有4G,而只是用于日常练习),可以不需要该分区。若本机内存不能满足需求,建议设置SWAP分区
用户文件所在目录
4./var和/tmp:对于负载较重的服务器,应该挂载到单独分区
/var主要存放变更频繁的数据,如日志文件等
/tmp主要存放临时文件,
5./usr或者/usr/local:需要编译大量软件,希望重装系统后不再重新编译时,建议挂载到单独分区
6./boot:现在一般不需要挂载到单独分区
7.其他···
关于linux为什么磁盘分区和linux为什么磁盘分区看不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