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Linux怎么安装马上6的知识,其中也会对linux60安装步骤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linux 安装软件
RPM格式软件包的安装
1.简介
几乎所有的Linux发行版本都使用某种形式的软件包管理安装、更新和卸载软件。与直接从源代码安装相比,软件包管理易于安装和卸载;易于更新已安装的软件包;易于保护配置文件;易于跟踪已安装文件。
RPM全称是Red Hat Package Manager(Red Hat包管理器)。RPM本质上就是一个包,包含可以立即在特定机器体系结构上安装和运行的Linux软件。
大多数Linux RPM软件包的命名有一定的规律,它遵循名称-版本-修正版-类型-MYsoftware-1.2 -1.i386.rpm 。
2.安装RPM包软件
# rpm -ivh MYsoftware-1.2 -1.i386.rpm
RPM命令主要参数:
-i 安装软件。
-t 测试安装,不是真的安装。
-p 显示安装进度。
-f 忽略任何错误。
-U 升级安装。
-v 检测套件是否正确安装。
这些参数可以同时采用。更多的内容可以参考RPM的命令帮助。
3.卸载软件
# rpm -e 软件名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代码中使用的是软件名,而不是软件包名。例如,要卸载software-1.2.-1.i386.rpm这个包时,应执行:
#rpm -e software
4.强行卸载RPM包
有时除去一个RPM是不行的,尤其是系统上有别的程序依赖于它的时候。如果执行命令会显示如下错误信息:
## rpm -e xsnow
error: removing these packages would break dependencies:
/usr/X11R6/bin/xsnow is needed by x-amusements-1.0-1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force选项重新安装xsnow:
## rpm -ivh --force xsnow-1.41-1.i386.rpm
xsnow
这里推荐使用工具软件Kleandisk,用它可以安全彻底清理掉不再使用的RPM包。
5.安装.src.rpm类型的文件
目前RPM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已经过编码的(i386.rpm),一种是未经编码的(src.rpm)。
rpm --rebuild Filename.src.rpm
这时系统会建立一个文件Filenamr.rpm,在/usr/src/redflag/RPMS/子目录下,一般是i386,具体情况和Linux发行版本有关。然后执行下面代码即可:
rpm -ivh /usr/src/regflag/RPMS/i386/Filename.rpm
使用deb打包的软件安装
deb是Debian Linux提供的一个包管理器,它与RPM十分类似。但由于RPM出现得早,并且应用广泛,所以在各种版本的Linux中都常见到,而Debian的包管理器dpkg只出现在Debina Linux中。它的优点是不用被严格的依赖性检查所困扰,缺点是只在Debian Linux发行版中才能见到这个包管理工具。
1. 安装
# dpkg -i MYsoftware-1.2.-1.deb
2. 卸载
# dpkg -e MYsoftware
使用源代码进行软件安装
和RPM安装方式相比,使用源代码进行软件安装会复杂一些,但是用源代码安装软件是Linux下进行软件安装的重要手段,也是运行Linux 的最主要的优势之一。使用源代码安装软件,能按照用户的需要选择定制的安装方式进行安装,而不是仅仅依靠那些在安装包中的预配置的参数选择安装。另外,仍然有一些软件程序只能从源代码处进行安装。
现在有很多地方都提供源代码包,到底在什么地方获得取决于软件的特殊需要。对于那些使用比较普遍的软件,如Sendmail,可以从商业网站处下载源代码软件包(如 )。一般的软件包,可从开发者的Web站点下载。下面介绍一下安装步骤:
1.解压数据包
源代码软件通常以.tar.gz做为扩展名,也有tar.Z、tar.bz2或.tgz为扩展名的。不同扩展名解压缩命令也不相同,如下
引用:
压缩包的类型 命令
.gz gunzip
.Z uncompress
.zip unzip
.bz2 bunzip2
注解:使用这些命令时还要加一些参数,不过在图形界面下可以用专用软件直接解压的,我就是这么用的,比较方便,和windows下一样用就可以了的Smile
2.编译软件
成功解压缩源代码文件后,进入解包的目录。在安装前阅读Readme文件和Install文件。尽管许多源代码文件包都使用基本相同的命令,但是有时在阅读这些文件时能发现一些重要的区别。例如,有些软件包含一个可以安装的安装脚本程序(.sh)。在安装前阅读这些说明文件,有助于安装成功和节约时间。
在安装软件以前要成为root用户。实现这一点通常有两种方式:在另一台终端以root用户登录,或者输入“su”,此时系统会提示输入root用户的密码。输入密码以后,就将一直拥有root用户的权限。如果已经是root用户,那就可以进行下一步。
通常的安装方法是从安装包的目录执行以下命令:
gunzip soft1.tar.gz
cd soft1
#. /configure #配置#
make #调用make#
make install #安装源代码#
删除安装时产生的临时文件:
#make clean
卸载软件:
#make uninstall
有些软件包的源代码编译安装后可以用make uninstall命令卸载。如果不提供此功能,则软件的卸载必须手动删除。由于软件可能将文件分散地安装在系统的多个目录中,往往很难把它删除干净,应该在编译前进行配置。
.bin文件安装
扩展名为.bin文件是二进制的,它也是源程序经编译后得到的机器语言。有一些软件可以发布为以.bin为后缀的安装包,例如,流媒体播放器 RealONE。如果安装过RealONE的Windows版的话,那么安装RealONE for Linux版本(文件名:r1p1_linux22_libc6_i386_a1.bin)就非常简单了:
#chmod +x r1p1_linux22_libc6_i386_a1.bin
./ r1p1_linux22_libc6_i386_a1.bin
接下来选择安装方式,有普通安装和高级安装两种。如果不想改动安装目录,就可选择普通安装,整个安装过程几乎和在Windwos下一样。
.bin文件的卸载,以RealONE for Linux为例,如果采用普通安装方式的话,在用户主目录下会有Real和Realplayer9两个文件夹,把它们删除即可。
Linux绿色软件
Linux也有一些绿色软件,不过不是很多。Linux系统提供一种机制:自动响应软件运行进程的要求,为它设定好可以马上运行的环境。这种机制可以是一种接口,或者是中间件。程序员编写的程序可以直接拷贝分发,不用安装,只要点击程序的图标,访问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设定好就可以工作。若要删除软件,直接删除就可以,不用链接文件。这是最简单的软件安装、卸载方式。
2、谁有Linux的安装完全说明啊?
步骤二,安装:
重新启动,打开你的光驱,把盘放里面,记得在CMOS里面设置成光驱启动哟,然后就进入第一个画面了(由于LINUX安装时无法抓图,所以我用数码相机拍的,图片质量很差,请见谅。)
,版本不是问题,所有的LINUX安装差不多,出现几排字,上面是要你选择图形界面安装,或是文字界面安装,屏幕最下面有个BOOT:的提示符,在这里直接按回车就是图形安装,输入TEXT然后回车就是文字安装,建议你使用图形的界面进行安装,如果直接能够进入图形安装,说明你的显卡配置不成问题了,文字的其实也差不多,不同的是一个用鼠标一个用键盘而已,由于LINUX的版本很多,但是安装方法几乎相同,所以我这里就以REDHAT7。1的安装为例,向大家描述整个安装过程,如果你的是红旗,蓝点,或其他版本,中文的版本,也可以对照进行。
进入图形界面以后,先是语言选择画面,默认是英语,(靠,redhat这真他NN的不象话,就是没有Chinese选)
然后我们看看,是键盘设置,如果你的键盘不是很特别,一般就保持默认设置,直接选NEXT
鼠标设置,选择你的鼠标,PS2接口,串口,两键,三键,如果不确定就用默认的,直接选NEXT
然后我们看到一段欢迎的画面(Welcome to redhat linux),这里无关紧要,直接选NEXT
好,到了安装选择的一步,这里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安装,二是升级,安装部分又可选择工作站,服务器,笔记本电脑,和自定义安装,如果是第一次装,请先试试,工作站安装。
然后到了分区的选项,有两个选择,一是用Disk Druid手动分区,二是用fdisk手动分区。我们选上面的
到了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你的硬盘所有的分区,这里我们要记得一点,就是用笔记本抄下每行的第二个数据,如:hda1,hda5,等等,这是你的硬盘上的分区在LINUX下名字,记下以后,通过修改/etc/fstab文件,可以实现在LINUX下面访问WINDWOS的分区。(此方法在后面详细再讲)
我们在LINUX的主分区上面双击鼠标左键,就弹出一个对话框,我们输入一个/以后回车就可以了
这一步我们直接选NEXT,等安装完以后就可以直接用LINUX启动计算机。
网络设置,如果你是拨号的话,就直接选NEXT,如果你是通过局域网或是宽带上网,就需要填写IP和网关。
网络服务选择,我们用暂时默认的
支持语言选择,如果你英语好,就直接选NEXT,如果你想尝试汉化REDHAT,那么最好选上中文,如果找不到,就全选。
时区选择,这里点一下中国地图上的城市就可以了
口令设置,输入你的口令,还可以添加用户,可以添加可以不添加,口令不输入的话为空。
自定义软件,这里把三个空格都打上钩,然后选NEXT,这样我们就安装了2种图形,GNOME,KDE,以及游戏,如果你想装别的软件,就选中最下面的select individual packages,那么就可以自定义安装,
里面软件很多,我不知道怎么选,所以就全选中了,以后可以慢慢试,不过这里全装的话,一共有2G多哟
然后是显卡设置,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显卡型号
显示器设置
这里是设置进入XWINDOWS以后的分辨率,以及文字方式登陆和图形方式登陆的选择
然后一直NEXT就可以了,REDHAT7。1的安装也就到此告一段落了,慢慢等进度条加满
创建启动盘,直接选NEXT(记得放软盘哟),不想创建就选中Skip boot disk creation,再选下一步。
然后连选NEXT就结束了
3、如何安装linux系统
用以前的版本Red Hat Linux 7.0为例说明安装过程,如下:
塞入第一张光盘,让计算机从CDROM启动,马上就出现了简洁的欢迎信息。敲回车,可以进入默认的安装模式-图形界面,鼠标操作,基本和6.1、6.2类似。敲入“text”,可以进入文本安装模式,和6.0以前的版本相似。不支持鼠标,需要使用键盘操作,主要是为了兼容。如果你的计算机使用图形模式不好用,比如,屏幕出奇的大,按钮怎么也找不到,那就使用此模式。
打入“expert”,可以进入所谓的专家模式,实际上就是安装程序把所有的步骤都交给了你,随遍你怎么设置,如果你的机器有些特殊的硬件,安装程序无法正确配置,那就试试这样的方式。
敲入“linux rescue”,会进入“救援”模式,主要用于原有的Linux系统无法正常启动的情况。使用这个办法,实际上你是进入了一个微型的Linux系统,里面有许多可以用来拯救操作系统的工具程序。
如果你有特殊硬件的安装驱动盘,就敲入“linux dd”,它会提示你插入软盘,读取进系统。以便更好的利用它们。
敲回车进入默认安装模式,内核启动后,出现语言选择选单,18种语言,可惜就是没有中文。选“english”,再挑键盘,鼠标。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双飞燕4D+鼠标自动的被认出三键。要知道,第三键在Linux环境下的作用很大。许多操作可以用它来实现,如果你没有三键鼠标,就使用模拟三键的方法,左右键同时按下,即表示第三键。
安装界面非常好用,左面有及时详尽的帮助信息,右面是选项。完全鼠标操作。
在系统安装的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看清楚左面的说明!因为许多的朋友都有过惨痛的教训-漫不经心,结果,硬盘里面所有的东西都被干掉了,系统瘫痪。简直欲哭无泪,好些人不停的到网上请教恢复的办法。
这里详细说明一下,RedHat 7.0有两大类安装方式:Install 或者 upgrade。前者包含下面三种选择: WorkStation、ServerSystem、Custem System。用鼠标可以很容易的切换。后者则是升级程序,使用RPM,可以把硬盘原有的旧版本的Linux软件替换掉。
WorkStation---一般用户推荐此方式。工作站类型安装将会清除掉所有硬盘上原有的所有Linux分区信息。不管与Linux无关的分区,如闻到死98。不过,安装非常容易,如果硬盘有Windows98,它会自动配置LILO的双启动,但是,如果和NT并存,就不要使用这种方法,应使用定制方式,否则,很可能你的NT再也起不来了。
ServerSystem---服务器类型安装将会干掉所有硬盘上所有分区的一切信息。绝对不是开玩笑!要是你的机器作为网络服务器,就使用它。
Custem System ---定制类型的安装。不喜欢上面的类型,或者想尝试自由的配置过程,就用它。
我使用WorkStation类型,下面的步骤是分区,如果你经验不足,或者怕麻烦,可以使用自动分区办法,安装程序会自动创建“/”、“swap”、“/boot”分区。当然,原来硬盘上的Linux分区信息全部抹除,如果机器中装有Windows98则不要管它,它会安然无恙的。
格式化完分区后,下面是挺有意思的时区选择,右上边有张世界地图,鼠标箭头往上一放,程序自动选择最近的地区时区,我们肯定选择China啦。
下一步,输入超级用户-root的口令,也可以在这里建立必要的普通用户账号。注意,口令是非常重要的屏障,最好使用大小写字母混合数字的口令形式。MD5 Password 和 Shadow Password也是不可少的。
在选择软件包群组的时候,有Gnome、KDE、Games三种,看来RedHat对游戏迷想的挺周到。注意群组是可以多选的,可以安装三种分组的任何组合。
安装程序自动生成了很友好的软件包选择界面,左侧是树型图示,把所有的软件包按应用范围分成了不同的归属,如Internet应用、X 窗口、软件开发,数据库、共享库文件等等。右面是代表软件的图标,“打勾”的状态就表示选中了,而屏幕下侧则是针对右侧软件包的注解说明,介绍这个软件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特点。
我在里面找到了好多新出炉的程序,看看,操作数码相机的,支持ISDN的,使用刻录机、扫描仪的。流口水了吧?相信很快,Linux不能很好的支持新硬件的历史就要成为过去了。这部分内容也应该是属于RedHat 7.0的新特点之一吧。
往下的操作步骤就平常了,配置X窗口,选择显示器,挑显卡。我的Premedia2可以轻松的认出,而这一点,最新的TurboLinux6.1也没做到。这可能是由于X Free 4.0的缘故。TurboLinux 6.1用的是X Free 3.3.6。
定制合适的X分辨率,选中默认的窗口环境,然后测试一下,成功就继续,否则重新调整直到成功为止。我为我的14寸显示器(老土 :-)选中了“800X600”,24位彩色。
真正的拷贝过程开始了,看看估计的时间,你可以去喝杯茶水,不过要回来,因为最后需要使用第二张光盘完成安装,然后是制作启动软盘,不乐意就跳过去。马上,“祝贺安装完毕。”
急不可耐的重新启动后,发现有了新的变化。RedHat 7.0把LILO启动界面图形化了,屏幕显示出小红帽图像和需要启动的操作系统,使用键盘箭头可以切换。 可惜,我并不喜欢这个图形,对于玩过图形的我而言,它太粗糙了。
进入Linux系统。OK!
4、怎么安装linux 10.0
以Red Hat Linux 7.0为例说明安装过程,如下:
塞入第一张光盘,让计算机从CDROM启动,马上就出现了简洁的欢迎信息。敲回车,可以进入默认的安装模式-图形界面,鼠标操作,基本和6.1、 6.2类似。敲入“text”,可以进入文本安装模式,和6.0以前的版本相似。不支持鼠标,需要使用键盘操作,主要是为了兼容。如果你的计算机使用图形模式不好用,比如,屏幕出奇的大,按钮怎么也找不到,那就使用此模式。
打入“expert”,可以进入所谓的专家模式,实际上就是安装程序把所有的步骤都交给了你,随遍你怎么设置,如果你的机器有些特殊的硬件,安装程序无法正确配置,那就试试这样的方式。
敲入“linux rescue”,会进入“救援”模式,主要用于原有的Linux系统无法正常启动的情况。使用这个办法,实际上你是进入了一个微型的Linux系统,里面有许多可以用来拯救操作系统的工具程序。
如果你有特殊硬件的安装驱动盘,就敲入“linux dd”,它会提示你插入软盘,读取进系统。以便更好的利用它们。
敲回车进入默认安装模式,内核启动后,出现语言选择选单,18种语言,可惜就是没有中文。选“english”,再挑键盘,鼠标。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双飞燕4D+鼠标自动的被认出三键。要知道,第三键在Linux环境下的作用很大。许多操作可以用它来实现,如果你没有三键鼠标,就使用模拟三键的方法,左右键同时按下,即表示第三键。
安装界面非常好用,左面有及时详尽的帮助信息,右面是选项。完全鼠标操作。
在系统安装的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看清楚左面的说明!因为许多的朋友都有过惨痛的教训-漫不经心,结果,硬盘里面所有的东西都被干掉了,系统瘫痪。简直欲哭无泪,好些人不停的到网上请教恢复的办法。
这里详细说明一下,RedHat 7.0有两大类安装方式:Install 或者 upgrade。前者包含下面三种选择: WorkStation、ServerSystem、Custem System。用鼠标可以很容易的切换。后者则是升级程序,使用RPM,可以把硬盘原有的旧版本的Linux软件替换掉。
WorkStation---一般用户推荐此方式。工作站类型安装将会清除掉所有硬盘上原有的所有Linux分区信息。不管与Linux无关的分区,如闻到死98。不过,安装非常容易,如果硬盘有Windows98,它会自动配置LILO的双启动,但是,如果和NT并存,就不要使用这种方法,应使用定制方式,否则,很可能你的NT再也起不来了。
ServerSystem---服务器类型安装将会干掉所有硬盘上所有分区的一切信息。绝对不是开玩笑!要是你的机器作为网络服务器,就使用它。
Custem System ---定制类型的安装。不喜欢上面的类型,或者想尝试自由的配置过程,就用它。
我使用WorkStation类型,下面的步骤是分区,如果你经验不足,或者怕麻烦,可以使用自动分区办法,安装程序会自动创建“/”、 “swap”、“/boot”分区。当然,原来硬盘上的Linux分区信息全部抹除,如果机器中装有Windows98则不要管它,它会安然无恙的。
格式化完分区后,下面是挺有意思的时区选择,右上边有张世界地图,鼠标箭头往上一放,程序自动选择最近的地区时区,我们肯定选择China啦。
下一步,输入超级用户-root的口令,也可以在这里建立必要的普通用户账号。注意,口令是非常重要的屏障,最好使用大小写字母混合数字的口令形式。MD5 Password 和 Shadow Password也是不可少的。
在选择软件包群组的时候,有Gnome、KDE、Games三种,看来RedHat对游戏迷想的挺周到。注意群组是可以多选的,可以安装三种分组的任何组合。
安装程序自动生成了很友好的软件包选择界面,左侧是树型图示,把所有的软件包按应用范围分成了不同的归属,如Internet应用、X 窗口、软件开发,数据库、共享库文件等等。右面是代表软件的图标,“打勾”的状态就表示选中了,而屏幕下侧则是针对右侧软件包的注解说明,介绍这个软件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特点。
我在里面找到了好多新出炉的程序,看看,操作数码相机的,支持ISDN的,使用刻录机、扫描仪的。流口水了吧?相信很快,Linux不能很好的支持新硬件的历史就要成为过去了。这部分内容也应该是属于RedHat 7.0的新特点之一吧。
往下的操作步骤就平常了,配置X窗口,选择显示器,挑显卡。我的Premedia2可以轻松的认出,而这一点,最新的TurboLinux6.1也没做到。这可能是由于X Free 4.0的缘故。TurboLinux 6.1用的是X Free 3.3.6。
定制合适的X分辨率,选中默认的窗口环境,然后测试一下,成功就继续,否则重新调整直到成功为止。我为我的14寸显示器(老土 :-)选中了“800X600”,24位彩色。
真正的拷贝过程开始了,看看估计的时间,你可以去喝杯茶水,不过要回来,因为最后需要使用第二张光盘完成安装,然后是制作启动软盘,不乐意就跳过去。马上,“祝贺安装完毕。”
急不可耐的重新启动后,发现有了新的变化。RedHat 7.0把LILO启动界面图形化了,屏幕显示出小红帽图像和需要启动的操作系统,使用键盘箭头可以切换。 可惜,我并不喜欢这个图形,对于玩过图形的我而言,它太粗糙了。
进入Linux系统。OK!
5、谁知道linux的安装过程,可以告诉我吗?
以Red Hat Linux 7.0为例说明安装过程,如下:
塞入第一张光盘,让计算机从CDROM启动,马上就出现了简洁的欢迎信息。敲回车,可以进入默认的安装模式-图形界面,鼠标操作,基本和6.1、6.2类似。敲入“text”,可以进入文本安装模式,和6.0以前的版本相似。不支持鼠标,需要使用键盘操作,主要是为了兼容。如果你的计算机使用图形模式不好用,比如,屏幕出奇的大,按钮怎么也找不到,那就使用此模式。
打入“expert”,可以进入所谓的专家模式,实际上就是安装程序把所有的步骤都交给了你,随遍你怎么设置,如果你的机器有些特殊的硬件,安装程序无法正确配置,那就试试这样的方式。
敲入“linux rescue”,会进入“救援”模式,主要用于原有的Linux系统无法正常启动的情况。使用这个办法,实际上你是进入了一个微型的Linux系统,里面有许多可以用来拯救操作系统的工具程序。
如果你有特殊硬件的安装驱动盘,就敲入“linux dd”,它会提示你插入软盘,读取进系统。以便更好的利用它们。
敲回车进入默认安装模式,内核启动后,出现语言选择选单,18种语言,可惜就是没有中文。选“english”,再挑键盘,鼠标。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双飞燕4D+鼠标自动的被认出三键。要知道,第三键在Linux环境下的作用很大。许多操作可以用它来实现,如果你没有三键鼠标,就使用模拟三键的方法,左右键同时按下,即表示第三键。
安装界面非常好用,左面有及时详尽的帮助信息,右面是选项。完全鼠标操作。
在系统安装的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看清楚左面的说明!因为许多的朋友都有过惨痛的教训-漫不经心,结果,硬盘里面所有的东西都被干掉了,系统瘫痪。简直欲哭无泪,好些人不停的到网上请教恢复的办法。
这里详细说明一下,RedHat 7.0有两大类安装方式:Install 或者 upgrade。前者包含下面三种选择: WorkStation、ServerSystem、Custem System。用鼠标可以很容易的切换。后者则是升级程序,使用RPM,可以把硬盘原有的旧版本的Linux软件替换掉。
WorkStation---一般用户推荐此方式。工作站类型安装将会清除掉所有硬盘上原有的所有Linux分区信息。不管与Linux无关的分区,如闻到死98。不过,安装非常容易,如果硬盘有Windows98,它会自动配置LILO的双启动,但是,如果和NT并存,就不要使用这种方法,应使用定制方式,否则,很可能你的NT再也起不来了。
ServerSystem---服务器类型安装将会干掉所有硬盘上所有分区的一切信息。绝对不是开玩笑!要是你的机器作为网络服务器,就使用它。
Custem System ---定制类型的安装。不喜欢上面的类型,或者想尝试自由的配置过程,就用它。
我使用WorkStation类型,下面的步骤是分区,如果你经验不足,或者怕麻烦,可以使用自动分区办法,安装程序会自动创建“/”、“swap”、“/boot”分区。当然,原来硬盘上的Linux分区信息全部抹除,如果机器中装有Windows98则不要管它,它会安然无恙的。
格式化完分区后,下面是挺有意思的时区选择,右上边有张世界地图,鼠标箭头往上一放,程序自动选择最近的地区时区,我们肯定选择China啦。
下一步,输入超级用户-root的口令,也可以在这里建立必要的普通用户账号。注意,口令是非常重要的屏障,最好使用大小写字母混合数字的口令形式。MD5 Password 和 Shadow Password也是不可少的。
在选择软件包群组的时候,有Gnome、KDE、Games三种,看来RedHat对游戏迷想的挺周到。注意群组是可以多选的,可以安装三种分组的任何组合。
安装程序自动生成了很友好的软件包选择界面,左侧是树型图示,把所有的软件包按应用范围分成了不同的归属,如Internet应用、X 窗口、软件开发,数据库、共享库文件等等。右面是代表软件的图标,“打勾”的状态就表示选中了,而屏幕下侧则是针对右侧软件包的注解说明,介绍这个软件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特点。
我在里面找到了好多新出炉的程序,看看,操作数码相机的,支持ISDN的,使用刻录机、扫描仪的。流口水了吧?相信很快,Linux不能很好的支持新硬件的历史就要成为过去了。这部分内容也应该是属于RedHat 7.0的新特点之一吧。
往下的操作步骤就平常了,配置X窗口,选择显示器,挑显卡。我的Premedia2可以轻松的认出,而这一点,最新的TurboLinux6.1也没做到。这可能是由于X Free 4.0的缘故。TurboLinux 6.1用的是X Free 3.3.6。
定制合适的X分辨率,选中默认的窗口环境,然后测试一下,成功就继续,否则重新调整直到成功为止。我为我的14寸显示器(老土 :-)选中了“800X600”,24位彩色。
真正的拷贝过程开始了,看看估计的时间,你可以去喝杯茶水,不过要回来,因为最后需要使用第二张光盘完成安装,然后是制作启动软盘,不乐意就跳过去。马上,“祝贺安装完毕。”
急不可耐的重新启动后,发现有了新的变化。RedHat 7.0把LILO启动界面图形化了,屏幕显示出小红帽图像和需要启动的操作系统,使用键盘箭头可以切换。 可惜,我并不喜欢这个图形,对于玩过图形的我而言,它太粗糙了。
进入Linux系统。OK!
6、如何安装linux
在对硬盘进行分区前,应该先弄清楚计算机担负的工作及硬盘的容量有多大,还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知道当前安装LILO的版本,因为LILO2.21及早期版本对硬盘大小有限制,如果安装LILO到1023磁道以外即8G的空间以外,LILO就无法启动。 但一些BIOS较老的机器,LINUX仍然无法突破1024磁道的限制,因此这些BIOS无法认出大于1024的硬盘空间。
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 是否限制用户可使用的磁盘空间大小?
· 在系统中需要安装哪些软件?
· 交换分区需要多大?
· 系统是否有多个硬盘?
下面,我们按系统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分区的划分提出了一些建议。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系统工作需求的前提下,下面的分区大小也可以灵活的变动。
基本工作站的分区方案
假设系统的硬盘大小是10G。
/boot 20M
Swap 128M
/root 9.85G
建立一个20M的/boot分区是为了避免将系统内核文件放到1024磁道以外,如果将/boot做为root分区的一个子目录,内核文件就会安装在root分区的任何地方,因为硬盘的大小超过了8G,所以在启动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建议将交换分区的大小设置为内存的两倍,在这里我们假设系统的内存为64M。最后我们将硬盘的剩余空间全部分给了root分区。
Red Hat Linux 6.2 及其早期版本上的基本服务器硬盘分区方案
这里的服务器我们假设只提供几种通用的服务,如WWW服务及FTP服务等几种服务,通过telnet登录的用户数很少。假设其硬盘大小为25G。
/boot 20M
Swap 128M
/ 10G
/home 13G
/var 2G
在硬盘的最前面创建20M大小的/boot分区,原因同上。交换分区的大小也是128M,因为内存的大小为64M。
/ ,即root分区设为10G这么大是因为其中有一个/usr目录,这个目录可能会占用很多硬盘空间,特别是在安装了X Server,运行图形界面的应用程序的时候。
/home分区是硬盘中最大的分区,这似乎与我们假设系统用户数不多有些矛盾。实际上在/home目录下确实没有几个用户目录,但在Red Hat6.2及更早的版本中,Apache服务器和wu-ftpd FTP服务器被放在了/home/httpd及/home/ftp目录中。所以这个分区这么大也是有原因的。
最后,/var目录独自占用了一个分区,因为系统的所有日志都写到了/var/log目录下,这将会占用很大的硬盘空间。如果系统日志记录得非常详细,整个目录很快会被写满,导致系统工作呆滞。当然,可以通过系统日志后台守护程序syslogd来修改日志配置,避免发生这种情况。
Red Hat 7及以上版本的基本服务器分区方案
这种情况同前一个方案的情况相同,不同的是LINUX版本为Red Hat 7.0及其以上版本。
/boot 20M
Swap 128M
/ 10G
/var 15G
与RedHat6不同,在RedHat7中HTTP服务和FTP服务的目录现在位于 /var/www/ 和/var/ftp/,因此/var分区有15G之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多用户服务器分区方案
在这种服务器系统中,同时有多个用户通过telnet, ssh, rlogin或其方式在远程访问系统。系统中有三个35G的硬盘驱动器,总共有105G的磁盘空间 。系统中用到了RAID 5技术做数据冗余。这种情况下,管理员必须为每个用户分配磁盘空间。对RedHat 6.2及更早的版本,分区如下:
Disk 1:
/boot 20M
/ 4G
/var 3GB
/home 27.98G
Disk 2:
swap 20MB
/ 4GB
/var 3GB
/home 27.98GB
Disk 3:
swap 20MB
/ 4GB
/var 3GB
/home 27.98GB
这样分区的原因:首先,Disk1上的20M /boot分区不属于任何RAID阵列,否则如果你将/boot放至RAID阵列中,以后就不能系统内核升级了。
为了方便管理,在其它两个硬盘中建立了20M的交换分区。这种服务器一般配有1G以上的内存,因此交换分区的大小不成问题。如果增大交换分区,就会减少RAID分区空间,所以20M是足够的。RAID分区的分组如下:
· 1-A, 2-A, and 3-A 一起组成一个8G的 RAID 5 驱动器,做为/根目录打开。
· 1-B, 2-B, and 3-B 组成 6GB的 RAID 5 驱动器,做为 /var目录。
· 1-C, 2-C, and 3-C 组成 55.96GB RAID 5 驱动器, 做为 /home.目录。
这种分配方案总共有55.96G的空间分配给所有用户及Apache和FTP服务,在/var下用6G空间用做记录日志、邮件,这么大的空间是足够的。
如果安装Red Hat7或以上版本,应给/var分区更大的空间,因为它同时还存放着WEB和FTP服务的两个目录。
关于Linux怎么安装马上6和linux60安装步骤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